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与范例_凯瑟琳

作者:凯瑟琳·艾森哈特

一、由案例研究构建理论

(一)关于案例研究

  1. 由案例研究构建理论的过程
    过程:启动、案例选择(理论抽样)、研究工具和程序设计(三角印证、定量数据与定性数据的协调、团队作战)、进入现场(问卷调整)、数据分析(复现逻辑等)、形成假设(提炼构念和理论与事实的印证)、文献对比(竞争性解释)、结束研究
    想法:研究顺序和写作顺序存在差异,上文所示是研究顺序的过程,写作顺序往往是问题提出、竞争性理论引入和假设提出、数据呈现和分析结论。我想着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研究顺序和写作顺序本身便存在差异,第二是中美研究范式的差异
  2. 案例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方法一般会综合运用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如文档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数据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2) 案例研究可以提供描述、检验理论、构建理论
  3. 案例研究的优缺点
    1) 优点:构建新理论、证伪、具备实证效度
    2) 缺点:理论过于复杂、狭隘和特殊的理论
  4. 案例研究的适用性
    案例研究适用于:有时候对某些现象知之甚少,而当时的观点看起来不适合去解释这个现象,因为这些观点缺乏实证基础,彼此之间或常识相矛盾。此外也有时候,理论检验研究中产生了某个偶然发现,这也促使采用新的研究视角

(二)具体步骤

  1. 启动:
    1) 明确问题,聚焦问题,清晰边界
    2) 初步“构建”核心概念,这将有助于明确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3) 需要注意前两不都是实验性质的,在后期的研究中都需要调整和完善
  2. 案例选择
    需要满足理论抽样、分类特征、复现性强三个要求
  3. 研究工具和程序的设计
    1) 注重定量数据和定型数据的协调效应。定量数据有助于研究者发现不易于察觉的联系,定性数据有助于揭示定量数据背后的联系
    2) 团队作战:比如说一个问一个记录;比如说一批做问卷,一批做访谈
  4. 进入现场
    1) 做好随时调整问卷的准备,包括调整问题和扩充问题等
    2) 注意:不要为了证明自己的结论忽视一些不支持的结论,因为可能还是新理论的关键内容;但是也需要注意问卷扩充的边界
  5. 数据分析
    1) 案例内数据分析:对案例的详细描述
    2) 跨案例数据分析:第一种方式根据类别和维度发现组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第二种是案例配对,列出每对案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三种是按照数据来源将数据分类,寻找异同
  6. 形成假设
    1) 第一步提炼构念。类比定量分析中需要用多个指标来建立对某个构建的测量来理解这一部分。我理解的构念就是核心概念,是论文中的X、f(X)、Y,这些核心概念要从对数据的多次分析,重复检验中获得。构念效度的保证需要多方(多主体、定性定量相结合、多来源、多方式)数据来源以的印证
    2) 第二步检验构念间的关系是否与个案例中的数据相符。参考实验的逻辑,用实验的重复逻辑进行检验
  7. 与文献对话
    1) 竞争性解释的意义:解决竞争性解释增加可信度、创新理论的机会
    2) 类似文献的意义:貌似不相干的理论相互印证,增加内部效度、更广泛的普适性和更高级的概念
  8. 结束研究
    边际理论的贡献比较小的时候

    二、更好的故事和更好的概念:严谨和比较的逻辑

    本文核心:讲好故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第一步,但是更好的理论,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来源于更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多案例对比的分析逻辑
    摘抄:许多经典的单案例研究,(1)从根本上来说是多案例研究(2)运用了多案例比较的复制和扩展逻辑来建立理论简介(3)以严谨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包括对研究问题的清晰描述、样本选择、概念测度、有效性控制等等。因此案例研究的理论见解来自于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多案例对比的分析逻辑

    三、由案例构建理论:机会与挑战

    (一) 证明理论构建的合理性

    关键在于证明:为什么这个研究问题是重要的,以及为什么现有理论无法提供一个适合的答案。现有理论要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要么解决的不充分

(二) 案例的理论抽样

  1. 案例研究的目的是发展理论而不是检验理论,所以理论抽样(不是随机抽样或分层抽样)是合适的。
  2. 选择案例的原因或是因为他们具有非同寻常的启发性,或是极端的案例,或是难得的研究机会(Yin,1994),因此单案例研究往往提供了在极其稀少或极端情况下探究一种重要研究现象的机遇
  3. 用多案例研究来构建理论往往能产生比单案例研究更坚实、更普遍、更可验证的理论

(三) 处理访谈数据

  1. 减少偏差:访谈多个了解内情、对研究现象有不同视角的对象(调研时候会去这样做,但是不清晰这样做的目的)
  2. 减少偏差:将回顾式案例和即时性案例结合起来
  3. 避免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和“扎根理论”这样的名词(不太认同)

(四) 展示实证数据

  1. 故事和理论相互交融
  2. 采用“假设-论证”的研究范式

(五) 新理论的撰写

首先,文章导言部分勾勒新理论的雏形;其次,在正文中就每一构念及构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主义撰写命题,并将其与支持性的实证证据联系起来,进行“模式匹配”;最后,要给出一个可视的理论总结

摘要

  1. 由案例构建理论的核心在于其复制逻辑,即每一个案例都可视为一个独特的实验,是自成一体的分析单元,而多案例正像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实验,需要对这些实验进行重复、对比和拓展
  2. 由案例构建的理论常常看似主观,但成功的案例理论却往往有着令人惊讶的客观,因其与数据的唇齿相依而使得研究者保持坦诚
  3. 归纳法与演绎法的逻辑相辅相成,归纳式的案例理论构建从数据中产生新的理论,而演绎式的理论验证研究则通过数据来验证理论从而完成完整的研究周期

四、 快速变化环境下战略决策中的政治:构建中层理论

(一) 引言

  1. 明确本文研究目的:探索战略决策过程中的政治
  2. 明确本文研究背景:结合微电子产业的快速变化环境,研究政治进程的变化以及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3. 开篇提出三个问题:
    1)政治为什么会出现,对应第三部分,为什么
    2)政治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对应第四部分,是什么
    3)政治如何影响公司的绩效,对应第五部分,怎样影响。
    三个大问题的逻辑紧密衔接,而且围绕三个大问题衍生出结合研究背景的具体化问题,如“政治活动产生于野心、竞争还是企图获得私利呢?”
  4. 本文的研究发现:稍微露个底儿

(二) 研究方法

  1. 案例数量选择依据:当新增个案无法提供更多新知识时便结束增加案例
  2. 数据来源:本文呈现的研究数据有对CEO的半结构化访谈,团队访谈、问卷调查和二手资料等。但是并不是简单的数据来源呈现,而是整个研究设计的呈现。不同调查对象的方式和侧重点不一样。如对CEO是先大致了解公司情况,再确切回答几个问题;对高管的团队访谈,是对CEO访谈信息的确认等。
    1) 好的案例研究需要好的研究设计
    2) 好的研究不仅是交代数据来源,更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客观呈现
    3) 每一步的研究设计都与需求紧密结合,不是“拍脑袋”搞出来的
  3. 数据分析:这里的数据分析也是调研过程中的数据分析,主要关注点在于:①数据的自我印证:观察多个案例②数据的他人互证:观察不同性质的数据,是否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等③在调研的过程中,考虑数据的配对和变量间的相互关系
  4. 访谈过程中,可以问自己:(1)我学到了什么(2)这个访谈如何与之前的访谈比较?

(三) 政治的起源

  1. 提出命题1
    1)调研度量指标的呈现
    2)案例呈现:案例呈现选择first公司、Alpha公司以及Omicron公司、Promise公司、Forefront公司、Zap公司。
    ①第一组:first公司、Alpha公司:逐项复制,验证公司集中化程度越高,政治运用越多
    ②第二组:Omicron公司、Promise公司、Forefront公司、Zap公司:逐项复制,公司集中化程度越低,政治运用的越少
    ③第一组和第二组:差别复制
    ④对first公司的分析:首先的指标得分情况得到的结论,然后是对CEO的定性描绘,对高管的定性描绘,对公司整体氛围的定性描绘,一次与指标得分情况相互佐证
    3)与其他研究结果对比:分析出现不同结论的原因
  2. 提出命题2:
    1)调研度量指标的呈现
    2)案例呈现:在对Forefront公司的分析中,以对某一新产品的决策分析为嵌入型案例,进一步论证命题2
    3)与其他研究结果对比:不同的结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本文的研究和之前的研究在哪些地方产生了分歧,又在哪些方面是统一的

(四) 政治的组织形态:同上

  1. 将本文研究与之前关于人际关系“近亲关系”、“相似性”的研究进行对比
  2. 论证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本文发现命题4,即“当政治运用程度高时,联盟的基础可能是人口统计学属性的相似性”,有哪些案例可以证明该命题,同时又有哪些案例不支持该命题,进而进一步明确该命题的条件,即在“当政治形成条件成熟的时候”该特征才具备

(五) 高管团队内的政治与公司绩效:同上

(六) 构建快速变化环境下政治的中层理论

本文最后构建“在告诉发展环境下战略决策制定中的政治模型”,有两个特点:

  1. 7个命题+关键词→完整、有效的研究框架
  2. 7个命题+关键词→揭示不同命题联系的密切性

五、快速变化环境下的战略决策制定过程:微型计算机产业的四个案例

  1. 引言部分的逻辑:战略制定依赖于对信息处理——但有一些行业因为环境变化迅速无法保证信息处理——微型计算机行业便是如此——微型计算机行业的爆炸性发展,进而提出问题:这种环境快速变化下的战略决策是如何制定的呢?——给出本文的结论
  2. 背景部分,更像是SPL:按照对象分类对话:第一类是关于高层管理团队如何进行关键决策,首先确定对话的观点有哪些,这些观点的贡献在哪,有存在怎样给的不足;第二类是关于CEO在决策制定环节扮演的角色,观点,贡献,不足。最后指出本文的贡献和创新性
  3. 研究设计:第一个特点是“嵌入式多重案例”,本文选择是个公司,但是分析的层次不是公司,而是①公司的战略和绩效②高层管理团队③某个近期的战略决策;第二个特点是“复制逻辑”
  4. 数据处理部分:案例研究,好的研究设计便是探索真相的过程,是研究设计的过程,也是客观事实呈现的过程。扎实的研究设计不是只服从于某一篇文章,但是不扎实的研究设计一篇结果也出不来。这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1) 案例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2) 案例数量选择的标准
    3) 不同环节采用什么调研方法
    4) 这个环节的调研问题和上个环节存在什么关联
    5) 调研环节有哪些注意事项:比如每次面谈由两位访谈员,一位负责记录,一位负责访问、“24小时规则”等
  5. 数据分析和描述:
    1) 对于同一案例,不同研究者分析不同数据,相互印证
    2) 统一研究者分析不同的案例,对比配对
    3) 寻找模式的工作步骤:选取两个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多重维度进行比较分析,如公有还是私有、规模大小、管理风格等等
    4) 定量数据的衡量标准
    5) 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的结合有什么效果等
  6. 四家公司的战略决策
    公司简介——CEO风格——高层关系——某项决策的制定过程——总结特点
  7. 命题和假设
    第6部分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第7部分是提炼后的命题和假设,这部分需要注意的有:
    1) 如命题1“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下,有效的公司采用理性的决策制定过程”,命题1.1、命题1.2、命题1.3分别从“分析越多”、“搜寻工作开展的越广泛”、“目标阐释越清晰”三个方面衡量“理性的决策制定过程”
    2) 每个命题的阐释,都有first公司与Alpha公司、Maverick公司与Zap公司两两的逐项复制和两组之间的差别复制
  8. 结论部分:结合假设构建完整的模型
    急速变化环境下的战略决策制定模型.png

六、在快速变化环境中进行快速战略决策

  1. 以Gavilian公司因决策拖沓错失良机导致破产的故事引入
  2. 三个关键词,三篇好文章,源自扎实的调研设计。“政治”是第四篇文章,“绩效”是第五篇文章,“快速”是本文
  3. 文献综述展开过程
    文献综述展开过程.png
  4. 子命题论证过程
    单个命题论证过程.png
  5. 全文的模型
    构建全文逻辑模型.png
  6. 思考:如何在文章写作中运用到这些内容和技巧
    (1)文献综述部分可以运用
    (2)文献综述部分,全文逻辑模型的构建可以放在理论部分or文献综述后边
    (3)案例分析部分
    文章写作的理论部分仍然需要理论构建和支撑

第七章:企业内部经营领域的演化:多事业部高科技企业经营范围丧失模式

  1. 本文最主要的特点是属于归纳式研究,但这不代表本文不注重机制研究
  2. 知识点1:本文的文献综述部分
    1) 画图表示
    2)展开逻辑
    文献综述展开过程(2).png
  3. 知识点2:在类似于引言(其实是文献综述)后,按照“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的逻辑展开叙述
  4. 知识点3:关于数据收集的流程
    1) 收据收集主要通过个体访谈和问卷两种方式进行
    2) 预调研阶段:①电话访谈验证调研对象是否符合要求②根据参与程度确定需要访问的对象整理必须访问的人员名单
    3) 明确调研方法:
  • 关于半结构化访谈:指南访谈的内容是什么?提示性的问题有哪些?实时性数据和追溯性数据如何收集

  • 关于问卷调查:一手资料、二手资料的收集

4)想法:关于收据收集这部分还是按照调研展开的过程来叙述比较好,注意在叙述的过程中穿插访谈对象选取的原则、访谈注意事项、访谈花费的时间精力、以及多种调研方式的选取和数据的多角度印证

  1. 知识点4: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讨论步骤:研究数据——提出构念——重新对照数据寻找矛盾——提出新的构念——反复直至出现显著的概念维度
  2. 知识点5:概念构建(相当于我们的“理论基础”部分)
    1)这张图可以说明所有的问题
    大型、高科技跨国企业的经营范围丧失.jpg

2)最上层是生命周期,本文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将研究范围化为三个阶段;中间层关注事业部水平维度(与其他事业部)、垂直维度(与公司)的交互作用,进而导致“经营范围丧失”的结果;底层是对第二层的详细解读,也是文章的案例部分铺展开的依据,其中交互模式可以算的上市f(x),后边的“主要交流方式、难度水平、变化逻辑”是三个阶段“经营范围丧失”的分析维度和特征

3)对于阶段分析案例,总是不知如何下手,本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1. 案例展示部分
    1)划分:依据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划分三种阶段丧失类型
    2)以初创期为例:
  • 先表格展示,再案例分析和解释
  • 初创期的背景特征:依据“新业务范围”和“绩效危机”两个维度,分别介绍pioneer事业部、scout事业部、venture事业部的情况
  • 依据“强大竞争者”逻辑一次介绍其他事业部的情况
  • 依据“实验者及利润捍卫者”的逻辑依次介绍公司层面的情况
  • 依据“经营范围、撤退选择”逻辑依次介绍
  • 总结:遵循远比“自然选择”更加复杂的逻辑、重点在水平维度的互动

第八章:持续变革的艺术:在不断改变的组织中连接复杂性和时间定速演化理论

  1. 引言应该包括哪些要素?
    研究背景(问题引入)、研究方法、文章主要贡献(如理论层面的创新和不足)、主要研究发现
  2. 研究设计环节
    1) 研究兴趣:明确主要的研究方向
    2) 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的标准
    3) 问卷设计:如何提问
    4) 资料收集:用什么方法,需要什么资料
  3. 数据分析部分
    1) 对单独的案例按照“案例、访谈编号、访谈类型、问题编号”进行整理,形成案例库
    2) 对单独的案例进行比较研究
    3) 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跨案例分析,形成概念框架,识别普遍困境(普遍性),提炼每个案例独特的方面(特殊性),反复比较的过程中,抽象程度随之提高
  4. 本文使用零花数据分析,基于Likert量表,故而在每个关键环节,都需要介绍Likert量表是如何设计的
  5. 案例的展开:
    1) 逐项复制要突出“逐项”的含义,即选择同样的维度展开,如本文【P196】依据的维度是“实验性产品、战略联盟、未来主义者、会议”
    2) 案例的铺展:复制(逐项)——分析(影响),中间穿插访问者回答
    【P209】“用一个运动类的比喻,Cruising的管理者致力于完美他们的动作,然后指定比赛计划,然而Saturn的管理者在有动作之前就试图形成比赛计划”。同样的逻辑也适合形容案例研究,好的案例研究应该扎根于实践,而不是有了拍脑袋的想法,而后去实践寻求证据的支持,所谓“实践经济”不仅要求源于实践,更要求像齿轮一样与实践紧紧咬合

第九章:架构创新与模块化公司结构

第七章聚焦于事业部业务范围的“丧失”,第八章聚焦于业务部门的“持续变革”本章聚焦于事业部业务范围的“获得”

  1. 引言:对于对文献综述要求不高的文章,这样的逻辑几乎是足够的
    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是怎样给的——存在哪些不足——本文聚焦于——本文的研究背景(顺序可以调整)——研究结果
  2. 方法设计部分:相较于之前几篇文章,本文的研究方法介绍的不是特别详细,再加上后边的内容和表述拼凑的感觉很强烈,有点怀疑这篇文章应该是某次调研意外的收获,而非为了本文的话题特意进行的研究
    1) 事业部的选取原则
    2) 访谈对象的分层:事业部副总、事业部总经理、职能经理、基层项目经理。不同层级的负责人不同视角(数据的多角印证原理)
  3. 本文研究内容部分: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是“新的业务范围机会”、模块二是“业务范围竞争”,模块三是“业务范围托管”
    1) 因为差别复制比较少,所以文章的说服力不如前面的几篇文章
    2) 几乎在每个模块,所依据的维度都不同,第七、八章也是如此,但是因为少了图表的总括和对比,清晰度、明确度以及说服力都弱于前两篇文章
  4. 结论部分:
    1) 研究结果:抽象化,与理论对接
    2) 总结逻辑:与其他研究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本文创新性、对理论的贡献
  5. 思考:每次调研结束,都有一箩筐的资料,应该如何对这些资料编码、提炼、整合、分析和发展呢??这一个个零散的内容要如何实现拼凑呢?

第十章:出售方眼中的故事:新创企业的“求偶式”并购与“联合型”治理

  1. 摘要
    本文视角——本文调研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理论创新点——本文普适性
  2. 引言和文献综述的结合
    研究背景——SPL——SPL的共同假设——CPL——本文目标、问题和发现
  3. 本文框架结构
    “求偶式”并购与“联合型”治理.png
  4. 本文案例分析部分
    结果呈现——逐项复制——差别复制——可能的机制or现有文献的解释——本文数据不支持——本文认为的机制和逻辑是怎样的→统一于一个落脚地“求偶”
  5. 讨论部分
    1) 理论贡献1:
    2)理论贡献2:

第十一章:市场构建与边界塑造:初生市场中的创业权力

  1. 亮点1,本章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应该是描述的比较详细和到位的
  2. 亮点2:
    1) 横向分析:主要体现在命题1~3.横向分析主要是分析这些企业在宣战市场、划分市场、控制市场时采取的维度都有哪些
    2) 纵向比较:主要体现在命题4~6.纵向比较是将在宣战市场、划分市场、控制市场领域表现好的企业与表现差的企业进行比较,得出关于“软权力、硬权力”等的结论

第十二章:联盟组合的起源:企业家、网络战略与公司绩效

  1. 文献综述
    1) SPL:观点一、观点二、观点三
    2) CPL:不足
    3) SPL的贡献:理论视角一、理论视角二、理论视角三(为后文做准备)
    4) 总体评述
  2. 研究方法
    1) 归纳性多案例研究方法:优点
    2) 选取的研究背景:本文表现为选择的行业,适用性在于……
    3) 选取的研究对象:本文表现为游戏公司,适用性在于……
  3. 数据来源:数据呈现方式最好把调研过程和调研方式结合起来
    1) 本文使用的调研方法有:①档案资料、出版物资料、网络资源等②专家访谈③出席行业会议④半结构访谈⑤非正式的电子邮件、电话和观察。但是主要是半结构访谈,其他的不重要提及即可
    2) 第一轮访谈:采用的方法(如法庭询问、事件追踪、非指导性提问)、访谈原则(如24小时原则、访谈和记录人员分开等)、访谈人员(分层)、问题设置、问题之间的关系、访谈数量统计(耗时、访谈录音时长、文字资料整理)、访谈者一览表(删减)
    3) 第二轮访谈:采用的方法(如法庭询问、事件追踪、非指导性提问)、访谈原则(如24小时原则、访谈和记录人员分开等)、访谈人员(分层)、问题设置、问题之间的关系、访谈数量统计(耗时、访谈录音时长、文字资料整理)、访谈者一览表(删减)
    4) 访谈偏差的修正手段:①多轮访谈数据,回顾性数据可以有效收集更多的观测数据,实时性数据可以减少回顾性数据的偏差②访谈技术,如法庭询问、事件追踪、非指导性提问等,对于时间追溯,将受访者引导者事件发生时,然后引导他们随着时间顺序再现事件,这样的架构通常可以产生准确的信息;对于法庭询问,我们强调事实(如日期、参与者和会议)和开放式叙事(如拟采取战略),并且避免产生不准确的答案;对于非引导式提问,可以督促受访者进行具体的阐释③多个级别的访问者④承诺匿名,鼓励受访者坦诚⑤使用广泛的档案和观察数据对访谈数据进行补充
  4. 数据分析
    1) 三角印证:对收集到的数据必须经过不同数据收集方法和不同受访者的印证
    2) 单案例构建和分析
    3) 跨案例的比较分析
    4) 概念构建
    5) 讨论比较
    想法:这样额研究方式真的很适合探索性(因果、模式)研究和归纳性(因果、模式)与研究

第十三章:重新连接:多业务组织中的跨业务单元写作

  1. 连着几篇都好像,理论贡献也惊人的相似。贡献一,解决How问题,通过多案例的归纳分析,探究XXX是如何实现的,强调探索性;贡献二,解决What问题,在贡献一的基础上搭建完整的理论框架,强调预见性(吐槽:二就是把一在“理论框架这个层面又说了一遍”);贡献三,理论层面的贡献
  2. 命题:基于探索性得出的结论
    假设:基于理论得到的假说,需要重新检验
  3. 案例分析部分:单个命题的呈现
    “选择:多业务团队决策”.png
  4. 文章贡献二:搭建完整的理论框架
    重置与公司中心化协作过程.jpg

第十四章:理性其实:决策者从流程中学习“简练规则”

  1. 数据【P474】图表的备注有问题
  2. 分类:选择性、程序性、优先性、时间性的公司知识

后记1:有种好书叫相见恨晚,这么经典的著作需要反复阅读,仔细推敲,相信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后记2:看的有点多,想的有点少